午市街口,商人行客络绎不绝。
被那沉重的鼓声吸引,来往的路人纷纷驻足,探着脑袋去看又出了什么新鲜事。
只见逐渐被围堵起来的大鼓前,正站着位荆钗布衣、身形瘦削的女子,看其装束,大概是结过婚的妇人,年纪不算大,脸色却憔悴得吓人。
她一边拼着力气抡起鼓槌,一边在鼓声的间隙中沙哑喊着:“贫女有冤,贫女要诉!”
“这申是什么冤呐?”围观的人越聚越多,见这女子不停叫冤,不由窃窃讨论起来。
旁边街坊上的商户,却都司空见惯般抱臂站在一旁,等她停下歇气的时候才劝上几句:“柳二嫂子,你的苦处咱们都是知道的。可官府都已经结案了,正所谓民不与官斗,我劝你啊,还是赶紧把你丈夫下葬,入土为安了罢!”
一听这话,女子当即收了眼泪,愤然回首:“结案?可我连他究竟如何过世的都不晓得!就算是草底下的一根命,也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就没了啊!”
见她激动难忍,街坊们只好不予表态地摇一摇头,谁也不敢上前再劝。
站在人后观望的谢行三人,听到这里不由对视一眼,也各自在心中纳罕。
看这情况,是有冤案?
——这位柳二嫂子敲的,可不是寻常起热闹的乐鼓,而是威严竖在官府外的登闻鼓。
所谓的登闻鼓,也就是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鸣冤鼓。
大雍一朝沿袭魏晋以来的传统,在州县及以上等级的衙门外均设有登闻鼓。民众如有冤情或急案,可以亲自擂鼓使上知闻。而值守的官员一旦听到鼓声,就得马上来了解情况,敢有不应或阻拦的,一律视为渎职。
当然,这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敲的,假如被发现是在捣乱或诬告,那罪名可就大了去了。
像淮州那样天高皇帝远的小地方,这些制度往往执行得很不彻底,官府的登闻鼓也早就荒废生草。然而在京城这样满地权贵的地界,这些能直接敲进天子耳朵里的大鼓,其存在可就不止流于表面形式了。
听街坊的口气,柳二嫂子也不是第一回敲鼓,没有被安上扰乱公务的罪名,证明她口中的冤情不算作假,至少其丈夫的死亡确有其事。
“……那她丈夫到底是怎么死的?”
谢行还在竖着耳朵旁听,一旁的吴恙不知何时已经和人小声攀谈起来,很快就提到了这个关键问题。
“唉,说来,她也是个可怜人。”日日听着她擂鼓喊冤的邻居,对其故事简直熟能成背,一被问到也忍不住说道起来。
“她和她那口子啊,原是咱们坊里卖豆腐的,本来都是和善的人。那日不知怎的和人起了口角,她官人——就是柳二,一时情急动了两下手,结果反而给那闹事的龟孙用碗砸中了头,脑门当场就豁开这么大一条口子。”
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他忍不住瘪了嘴啧啧两句,拃开手指和周围的人比划示意:“就这么长,血呼啦差的,骇死人了!”
人群中顿时传来一阵唏嘘。
“那动手的,也真是个黑心肠子。”有人忍不住骂起来。
“就为了几句争执便要害人性命,这皇城下还有没有法度了!”更有帮着声讨的。
一时间众声沸扬,作为苦主的柳二嫂子本人却恍若未闻,只咬紧了唇角,等攒够力气继续擂鼓。
却也有人提出疑问:“照此说来,对方是在青天白日下伤人致死,又不缺人证,怎么会成冤案呢?”
此话一出,议论的声音顿时停了一停,众人下意识将目光投向刚才说嘴那人,眼神都在猜测——
恐怕,伤人的是个无法无天的权贵子弟。
“这正是古怪所在。”马上就要说到关键,那人却又换了副清官难断的口吻。
他瞥了瞥双眼通红的柳二嫂子,小心地放轻了声音:“其实那日,柳二虽然脑袋被砸出个血窟窿,但人并没有怎样,还是自己走去医署包扎的哩……后头又有人送了十两银子过来,这桩官司就算结了。”
听到这番转折,本还激愤的路人不由面面相觑起来。
看来,事情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。
柳二家的邻居偏在这时候省起口水:“后头的事,我也说不明白。只知道他好好地治着伤,不知怎么回事,突然就……”
他跳开那个扎心的死字,表情同样不掩疑惑:“出事前,我还在路上碰到过他,当时确是能走能动的,头上的疤痂都掉得差不多了。我还以为他没事了呢,谁晓得……唉。”
这么说来,柳二的死亡和那次无妄之灾间,至少也隔了半个月以上。
吴恙听得极为投入,脱口便问:“那官府怎么说?”
“还能怎么说?”提到诉讼上,对方也不敢乱说,只含糊结论,“仵作验过尸首,说恐怕是急病猝死,找不出个究竟。”
“怎么会找不出?”这话一出,忍耐许久的柳二嫂子终于承受不住,蓦地拔高了声音。
她强忍着悲痛反驳:“好好的人,怎么会无端端没了?他才三十二啊……”
三十来岁,才刚成立家业;夫妻俩勤勤恳恳,原本是该有份踏实的日子过。
众人闻言皆是一默。
竖耳旁听了许久的谢行,脑海中也正描绘着一幅画像——
一位正值壮年的男性,常年从事稳定的小本买卖,作息规律,劳动量充足,身体应该是结实而健康的。
当然,也不能因此就武断地排除急性疾病的可能。
好好的人、无端端没了,这恐怕是最令医生头痛的一句形容,对于要鉴定死因的法医而言同样充满了挑战。
谢行慢慢摸了摸下巴,本能地试图破译找不出的那部分真相。
到底是偶然的巧合,还是必然的因果?
正当他打算出声询问更多细节时,忽见得长街尽头一道疾俊的马影飞扬,眨眼便闪略到面前。
马蹄分拨开热闹的人群,噔一声高高落下,直接停在在柳二嫂子面前。
骑在马背上的,是个身着锦衣、腰系玉带的年轻男子,脚下踏着的一双黑色官靴,直接道明了他的身份。
见到面前这番景象,他似乎也很头疼:“柳二嫂,又是你敲鼓?”
柳二嫂子显然也认识对方,丝毫不怵,梗直了脖子倔强地重复:“你们一日不给我个交代,我就一日日敲下去,哪怕拼上我这条命,也不能让他糊里糊涂就进阴司。”
闻言,那锦衣青年垂眸扫视一周,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www.nmxs8.cc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