钻杆拔出地面,拆开钎管,近五米的土层一览无余。

最上一层是近三十公分的淤泥,夹杂着绿草、树叶,之后是近一米厚的熟土层和间歇层。再往下又是两米多的生土层。

土质为粉砂质黄土,夹杂少许碎石,一看就是山洪冲涮沉积而成。按道理,一直到史前时期的地质层之前,都应该是这种土层。

但怪的是,到三米五左右,突然出现夹杂着白、黑斑点的红土,足足有半米厚。

而且极硬,像石头一样,拇指大小的一块,竟然用力都掰不开?

仔细再看:白的是石灰,黑的是砖渣,红的是黄质黏土混合了黑质陶土的混合土。

这难道不是三合土?

孙嘉木又拨拉了几下,拨拉到最底层的时候,他怔了一下,然后就彻底不动了。

王齐志往前凑一凑:拳头大的钎管,裹着一根长约半米的圆石棍,中间有分层,不多不少,刚好七层。巧的是,每层都一样厚,加缝近七公分。

捡起来轻轻一掰,石层分开,分成七块圆形的石饼。仔细一瞅,王齐志瞳孔微缩:每块石饼的正面,都印着一只**的鹿头。

鹿头,**角,昂首……王齐志越看越是熟悉。

不出意外,这鹿嘴里应该还叼着一根草,全称奔鹿衔草砖,只有一个地方会用:墓墙或墓顶!

而且只盛行于唐以后,元以前,在这中间,不正好就是宋与金?

加上上层的三合土,这底下要不是墓室,王齐志敢把这几块砖啃着吃了。

再看孙嘉木,盯着几块鹿纹砖,跟冻住了一样。

王齐志暗暗叹了一口气:震住了吧?

别以为孙嘉木是从京城来的,还是文物局的处长,如果放在一块对比一下,见识即便比他高,也高不出太多。

当初找张安世家族墓的时候,王齐志不照样被惊的一愣一愣?轮到孙嘉木,即便好一点,也好不到哪儿去。

反过来再想:偌大的山坡,别说标识,连树都不多见几棵。但林思成说底下有墓,底下就有墓?

他说墓顶离地表大概三米五左右,就是三米五。他说墓顶厚一米,就是一米,甚至误差不超过十公分?

他说这是宋金时期的墓,这就是宋金时期的墓?

给人的感觉就像是,林思成有透视眼一样……

愕然好久,孙嘉木满脸怪异:“风水?”

林思成点头:“风水!”

孙嘉木怎么想都想不通:“不是……风水有这么神奇?”

林思成顿了一下:要说神奇吧,说穿了也就那样,无非是按图索骥,顺藤摸瓜。

当然,前提是你要懂得够多,且能融汇贯通,举一反三。

要说普通,这玩意还真挺有用,至少给盗墓贼找墓,一找一个准。如果学到林思成这种程度,那好了,保你一辈子衣食无忧:不是几辈子都花不完,就是一辈子都是国家管饭……

林思成想了想:“晋时,郭璞著《葬经》和《青囊经》,奠定风水葬学理论。唐时,杨筠松著《撼龙经》与《疑龙经》,自此龙脉葬学理论体系彻底成形……”

“而不管是郭学,还是杨学,皆以星、山、水为核心。即“高处寻星峰,平地观水势”,何为星?日观日月,夜观九星(北斗加弼、辅)。何为峰,山……”

林思成指了指龙门山,又环指着山前的平坡:“像眼前这种地形,其实并不复杂,稍懂点风水学都能看的出来:两侧山势渐伏,如蝉翼轻覆,再结合星相,在《青囊经》中将这种地形称之为蝉翼砂,主藏风。在砂前结穴,中吉……”

林思成一转身,又指了指坡前的峡沟:“平地隐微水路,分流汇合如虾须,《撼龙经》中称之为虾须水,主聚气。水前结穴,同样为中吉……而凡结穴,穴前即为缓坡,如毯延展,故名毯唇,又为中吉……”

“三中为一上,本该是处上吉的龙穴。但可惜,山上土质疏松,草稀树少,但遇大雨必发山洪,一发山洪,山体必然崩裂滑坡。在风水中,这种地形称之为山破形,主家运哀颓……同样的,稍懂点风水学的术士,也能看的出来。”

“两相一结合,所谓的吉穴也就不复存在,顶多就是一处中上的穴位。贵是别想了,顶多主小富,且不长久,传三代必衰。如此一来,达官贵人定然是看不上这地方的,平民又不懂,也请不起术士。所以即便葬,也只是地主、富户之类。

而但凡入葬,为求长久,必然要解破山煞,必然会布风水局。而能破此煞的风水布局就那几种,优中选优,不过三指之数。而不管是哪一种,墓园方圆不能超过二十步,墓室方圆不能超过三步(一步一米五),墓室必须离地六尺以下,且必为圆形或八角。葬后既不立坟丘,也不立墓碑……”

“甚至于墓室方位,棺椁高低、墓顶层级,三合土厚度,及明器种类、数量都有定数……所以,陪室必有金、木、土等明器各九件,以日、月、七星位置摆放……”

“凡金,必有钱、镜、鼎、炉。凡土,必有瓷、陶、玉、石,凡木,必有剑、符、纸、俑……”

林思成深入浅出,有条有理,孙嘉木恍然大悟。

就感觉好简单:无非就是根据风水辩证:这里属于什么地形,能葬什么人,藏了有什么好处和坏处。坏处如何避免和消除。

就像套数学题,做公式一样,根据已知条件推导结论,就感觉并不是很难。

但细一琢磨:简单个毛线。

要真这么简单,满天下都是盗墓贼。又何必冒着坐穿牢底乃至吃花生米的风险,去找什么官墓、帝陵?

随便找座山,找几座地主富户的小墓倒一下,照样能赚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,还不用担太大的风险。

就像林思成说的这一座,如果是宋墓,那九件金属器和九件土器,肯定还完好无损。不需要卖太贵,一件卖个四五十万,十多件是多少?

七八百万了都,京城的一套四合院才多少钱?

再说了,没吃过猪肉,还没见过猪跑?

被盗墓贼盗掘,不得不进行抢救性处理的古墓,孙嘉木发掘了没一百座,也有**十座。哪一座不是盗墓贼挖空心思,费尽了心机才找到的墓址?

而且光是墓址远远不够还得找墓道,更得找墓室。绝对是资料查了又查,地形看了又看,洛阳铲钻了又钻。

有时耗时数月,却一无所获。最后着实无法判断墓室的准确位置,就只能挖地道,甚至于拿**炸。

活糙、动静贼大、极耗人力和时间不说,运气的成份还极大。炸十次,都不一定炸准一次。

哪像林思成这样,就在山顶上看一看,下山后一指,一钻头下去,就是金顶正中?

这不就和本地那些同行津津乐道,赞不绝口的那两次一模一样?

第一次一钎子就扎到了木灰池,第二次同样是在山上转了一圈,就画出了窑场的布局图。

找墓盗墓他不懂,但干了半辈子的勘探考古,耿嘉木难道连这个也不懂?

他算是明白了:林思成有意的避重就轻,所以听起来才那么简单。其实找这座墓的难度,丝毫不亚于在一片没任何标识的荒滩上找一座地下遗址。

说白了就两个字:专业,甚至专业到了极致……

琢磨了好一阵,孙嘉木长呼了一口气:人才!

怪不得吴副司长念念不忘,一心想把他弄到考古司?

可惜,人各有志。

转念间,孙嘉木又皱了皱眉头:找倒是找到了,但怎么发掘?

不能仅凭一句:这下面有瓷器,很可能是宋代白瓷,就把好好的墓给挖开?

都说死者为大,哪怕现在是新时代,考古发掘也没有这样发的。就像郭院长主动掘开了定陵,招来了多少骂名?

正转念间,林思成蹲了下来,挨个翻了翻几块砖饼,最后拿起最底层的那块,看了好久。

而后叹了口气:“老师,咱们报警吧!”

报警,报什么警?

王齐志一头雾水,和孙嘉木对视了一眼。随即,两人若有所悟:这墓,已经被盗过了?

不然林思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www.nmxs8.cc】

小说推荐